可刘铭传根本不管这些,他连秒钟也不能忍,管他什么白天黑夜,股脑儿就杀了过来。
陈国瑞本来抢完了枪,得意归得意,但也时刻提防着刘铭传来报复,可没想到刘铭传这么玩命,点齐全军杀了过来。再加上淮军的战斗力当时远胜于绿营,武器装备也远远超出,陈国瑞光抢了枪,还没弹药,更不用说这些新式洋枪,手下人还不太会用。结果措手不及,下就被刘铭传攻破了营寨。这仗自家人杀自家人,陈国瑞手下亲兵队五百人,全部被刘铭传斩杀。刘铭传还生擒了陈国瑞,把他押回了自己的驻地长沟集。
刘铭传本来想刀宰了陈国瑞,但想想这家伙毕竟也是朝廷任命的官至总兵的大员,说起来刘铭传当时的官阶还比他低些。所以刘铭传想了想,没使性子胡来,最终没杀陈国瑞。但死罪已免,活罪难饶,他把陈国瑞吊起来狠揍了三天,又整整饿了三天,看看大帅曾国藩要赶到了,才把他放回了济宁。
..
第27章政工干部
曾国藩还在路上,就听说了两军火并的消息,才到徐州又紧急赶到济宁,亲自处理这重大事件。
如果你是曾国藩,你会怎么处理这事件?又会怎么处置陈刘二人呢?
我想,般人都会本能地想起几个词来——从严治军整肃军纪杀鸡儆猴棒打出头杀儆百以儆效尤。
也难怪,曾国藩刚刚领兵江淮,还没来得及整合各军力量,手下就发生了这样的内斗事件,而且彼此伤亡如此之大,以至于天下耸动,朝廷震惊。这事要问责起来,陈国瑞刘铭传肯定都逃不了干系。陈国瑞蛮横骄狂,先抢枪杀人,自然罪大恶极;但刘铭传率军堂而皇之地与友军作战,攻破营垒,并杀死五百多人,这也实在令人咋舌。两人按理说,都到了该杀的份儿。
既然该杀,曾国藩就应该痛下狠手,要不然你以后怎么治得住两边的人马呢?其他的将领也都看着,你要治不住两人,也就严明不了军纪,以后大家群雄割据,彼此效仿,你说你作为个统兵大帅以后还怎么带队伍?岂不是要变成个空头司令?所以,不出意料的话,曾国藩定会痛下狠手,严惩陈刘二人,至少也得杀鸡给猴看。
可是曾国藩的处事风格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到了济宁,既不是立斩二人于军前,也不是先来三百杀威棒,而是像是个政工干部样,只是分别把陈刘二人叫来谈心。
这下大家纷纷议论,曾国藩这个人实在太过软弱,这种火并杀人的事件,这么大的矛盾,难不成靠谈心就能解决?这也太“唐僧”了吧!
可曾国藩还有更出人意料的地方。他不仅找二人分别彻夜长谈,谈完之后,还立即就二人情况分别给朝廷写了奏折。按道理说,这种事之后,曾国藩作为二人的直接领导,奏折里肯定主要是对二人的处理意见,可奇怪就奇怪在曾国藩的奏折主要内容反倒是对二人此前工作成绩的总结与回顾。仿佛二人火并这事不是个大错,反倒成了某种业绩,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手下人也有看不明白的,就问曾国藩,大帅难道不知道孙武子斩二妃的典故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兵圣孙武怀揣绝世之智来投奔吴王阖闾。阖闾问他:“你的兵法十三篇我都读过了,写得是不错,问题是真带兵怎么样?”
孙武答:“带兵没话说!”
阖闾又问:“能带娘子军吗?”
孙武答:“小!”
于是,吴王阖闾把宫中美女180人交由孙武训练,看他能训出怎样的军队来。
孙武严明号令,三令五申,开始训练,把180名美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幸的两位妃子分别当队长。
可问题是这帮后宫佳丽实在没有红色娘子军的素质,不论孙武怎么指挥,个个嘻嘻笑笑叫叫喳喳,不像是训练,倒像是春游,尤其两位队长,吴王的两个宠妃,在旗帜下笑得花枝招展,比凤姐还招摇。
孙武火了,说:“将令不明确,那是将帅的错;将令不执行,那是队长的错!”说完下令,把二队队长斩杀于阵前。
吴王阖闾正在远远的高台上观礼,看孙武要杀二妃,急令人传信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那意思是,行了!行了!到此r,我知道你的本事了,这二人你可不能杀,我离了她俩,寝食难安!
可孙武不愧是代兵圣,当即义正词严地回了句名言:“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立斩二姬于马下!
这下,三军震肃,娘子军的潜质下都发挥了出来,很快训出新军,阵容整齐。吴王心痛啊,但也彻底了服了孙武,知道孙武治军有术,遂全力支持孙武练兵。孙武练兵数载,以三千奇兵千里奔袭,攻郢都,灭强楚,声名震于天下。
手下人提这个典故是劝曾国藩,当年兵圣孙武治军,杀二妃明军纪,以立威严,这叫杀鸡儆猴,这是治军的不二宝典,你曾大帅饱读史书,这种典故总不会不知道!这种道理总不会不清楚吧!
可是向来听人劝的曾国藩,这回却不听人劝,笑笑,也不解释,照样做他的另类文章。但也奇怪,陈国瑞刘铭传两个斗鸡样的人,在曾国藩的谈心荐举与安抚手段下,很快就都像顺毛撂的驴子样——服了气了。两人各自带兵按命令去新的防区驻防,原来剑拔弩张的局势也平息了下来。
更奇特的是,虽然刘铭传陈国瑞都是有名的犟驴,但后来终二人生,都认为曾国藩对自己的教育,使自己受益匪浅。刘铭传不用说,后来抗法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也是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就算陈国瑞,在光绪年间,也就是他的人生晚年,因牵连案被发配黑龙江,最终死于戍所,死前刻,还在感叹:“吾早从曾文正公之言,不及此夫!”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意思是说,我要是生都听从曾国藩曾老师的教诲,人生何至于沦落到此般田地!可见他对曾国藩曾经的教育是多么念念不忘!
那么,曾国藩处理陈刘火并事件为什么会大异于常理,又为什么会取得出人意料的安抚成效呢?
首先要说到曾国藩为什么不用孙武治军的方法来严肃军纪杀鸡儆猴。
前面说到曾国藩家训中的那句名言,他说待人处事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这句话是说要在公开场合在明处宣扬个人的优点,对于他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则应在私下里在暗处予以批评与教育。但这话在曾国藩家训里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主要针对于“人才”而言。这里的“人才”作为他家训的对象,他们和曾国藩的关系就像是子弟与家长团队成员与团队领导之间的关系样。
比如曾国藩讲治军,曾经在家书里教导他的弟弟如何带兵时说:“季弟言‘出色之人,断非有心所能做到’,此语确不可易。名位大小,万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家教,将帅之训士,不能如此立言耳。”《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段话不太好懂,意思是说老三曾经说:“想做出色的人才,不是光靠想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光靠你有天赋就能做到的。”曾国藩认为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他因此举例说,就像家长教育子弟,或者将帅带兵,哪个家长不想子弟都成才?哪个将帅不希望手下的将领都能独当面?可光靠希望,或者寄希望于他们天赋的发挥,这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教育与引导。于子弟而言,这种教育与引导的责任在家长身上;于军中而言,这种教育与引导的责任则在将帅身上。
我们分析这段话是为了要说明,曾国藩把带兵带将视作犹如家长教育子弟,这种视角使得他对处理陈刘二人的眼光与孙武处理二姬的眼光就有了根本性的区别。这个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孙武所杀二姬与孙武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两人并不属于孙武团队的重要成员,而曾国藩视陈刘绝不同于二姬,就在于陈刘是曾国藩江淮治军中的核心主力,他们二人也必将是他的人才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因为这种区别,对待陈刘二人的态度,立刻就适合了曾国藩向来提倡的“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的处事原则。所以,他不杀不打不骂,而是从扬善处入手,出人意料地化解了陈刘的矛盾。
当然,也有不少史学家说曾国藩之所以这么温和地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委曲求全的姿态,主要是因为陈刘都不是他原来湘军的嫡系,所谓客兵难带,曾国藩管不住他们,所以不得不用这种温和的手法。
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综合曾国藩生的临事与处世的智慧来看,这种理解应该还只停留于表面。曾国藩生治家带兵,就算原来带着他的帮学生办团练办湘军,那些人都是他的嫡系,可临事遇矛盾的时候,他大多也是秉承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的原则来做的。只有两个人例外,个是王鑫,有私自跳槽之嫌,动了他维护团队稳定的根本,所以他不得出狠手,对王鑫“规过于公庭”,把王鑫整得英年早逝。另个是李元度,因为不听曾国藩的话,丢了徽州,差点陷曾国藩于万劫不复之地,事后又私接外援,也是动了曾国藩维护团队稳定的根本,所以他也反复弹劾李元度,导致李元度生落魄。
除了王鑫与李元度,像左宗棠,跟曾国藩明争暗斗辈子;像沈葆桢,不停地克扣曾国藩的粮饷兵饷;像李鸿章,作为曾国藩老师的学生甚至几次背叛师门,这些人,即使跟曾国藩有很大的私人恩怨,曾国藩照样能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所以他对陈刘二人如此处理,就不是简单的“客兵难驭”的原因,而是贯的工作作风使然。
。。。。
第28章扬善与规过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的处世方法呢?这种方法为什么又能够化解陈刘二人身上的戾气,并最终解决问题呢?
我想,其中应该有四点可挖掘的内涵。
第,对于个团队来讲,扬善是种最重要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企业里有奖惩机制,奖与惩都不可或缺,但到底哪个发挥的作用更大些呢?管理学上认为,惩可以帮助形成制度纪律与规范,但奖才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是从创造财富与价值的终极目标来看,尤其是长期来看,奖比惩产生的作用要更大更重要。所以站在国家层面尚要设立国家级的科技技术进步奖,并且广为宣传,这就是种全社会范围内的激励机制,就是种“扬善于公庭”的做法。所以,扬善毫无疑问是第位的。
第二,对于社会来讲,批判更有利于成长;但对于个人来讲,鼓励更有利于成长。
个社会要进步,要越来越文明,就必须要有要包容批评与批判的声音,因为个社会如果没有批评批判,就会逐渐缺失监督监管与监察的力量,这样,社会的公正性公平性就会受到破坏,社会的黑暗面会快速增长,而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因此而倒退。所以,站在社会层面来说,批判,也就是规过,其实是第位的。
但对个人就不样了。我们都知道在儿童教育中有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叫做赏识教育。尤其是儿童成长阶段,信任尊重激励是儿童在心智上快速成长的关键。其实不只对于儿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甚至是老年,环境对个个体的赏识,即扬善,对其心境心情心智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在与学生的书信里就说:“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曾国藩全集·书札》那意思是不论是向人学习还是教育别人都要从善处着眼,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从小处实处学别人之善,更重要的还要从立身修养处见人之善,由此给人教益。可见曾国藩认为扬善在个人塑造中是占第位的。
这里有个特别鲜明的例子。曾国藩手下有个幕僚叫李鸿裔,名字虽然跟李鸿章很像,但两人并不是兄弟。李鸿裔比李鸿章小,比曾纪泽稍大些,因为人很有才,也机灵,所以曾国藩很器重他,把他当儿子样对待,所以曾国藩的秘室他是可以随便出入的。
次,有几个所谓理学家投奔到曾国藩的幕府中来,号称三圣七贤。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也就把他们都留了下来,平日主要是跟他们交流学问,也没给他们什么实职。天,曾国藩与宾客谈天,李鸿裔走进曾国藩的书房,百万\小!说桌上有篇文章叫《不动心说》,正是三圣七贤中的某位所写,文章自夸就是有美女在眼前,自己也不会动心;就是有高官厚禄在眼前,自己也不会动心。李鸿裔少年气盛,看这些假道学的面孔就气不打处来,当即提笔在这篇文章的后面题了首打油诗:
“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其意讽刺写文章的人口是心非,矫情做作。写完,李鸿裔得意而去。
曾国藩看到后把李鸿裔叫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些人确实难免有些欺世盗名的成份,当然也有言行不的地方,但已入我幕中,当以同仁视之。你这样公然揭人之短,就是毁人前路,别人会因此而恼羞成怒,也会因此来报复你,这样说不定你也会有杀身之祸,实在是三败俱伤的做法:则败人,则败己,还必将对我们这个团队产生不利的影响。
李鸿裔听曾老师番教导,幡然醒悟,后来终其生,口不臧否人物,也终成代鸿儒。
第三,规过是必须的,但更讲究方式方法与灵活性。
我们看曾国藩把“扬善于公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千万不要以为他只主张扬善,不主张惩恶,事实上他也认为惩恶与规过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所以他与“扬善于公庭”的处世哲学相对应的就是“规过于私室”。
这就要说到他为什么可以彻底化解陈刘二人的戾气了。刘铭传还好说,有李鸿章可以镇着他,而陈国瑞原来的领导僧格林沁已经战死,没有人管得往陈国瑞了,所以光是靠“扬善于公庭”的几句赞扬与勉励想要彻底收服这个蛮将也是痴人说梦。曾国藩面公开表奏了陈国瑞向来作战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另面也把陈国瑞叫到营中,要与他订下不扰民不私斗不违令三条军规。
陈国瑞不服气,认为刘铭传杀他五百多人,还把他又吊又打三天,过失远比自己大。
到了这个份儿上,曾国藩也不客气,拿出份奏折给他看。陈国瑞看,是曾国藩要上奏朝廷抹去陈国瑞除总兵以外所有职务的份奏折。陈国瑞看了之后也没什么表情,反正他横惯了,撤去职务就撤去职务,他也不在乎,所以还是副不服气的样子。
曾国藩看他这种表现也在意料之中,又拿出了第二份奏折给他看。陈国瑞看了这份奏折,脸色变了。这份奏折历数陈国瑞的恶行,直接建议朝廷撤去陈国瑞的总兵职务。
总兵可是个关键的实职,对于陈国瑞这样的战将而言,其他职务可有可无,但总兵却是他凭着抛头颅洒热血的场场硬仗打下来的,这总兵要是撤了,他陈国瑞前半生算是白忙活了。
曾国藩竟是如此聪明!他建议朝廷给予陈国瑞撤职的处分不块写,而是写在两篇奏折里,而且是两种程度的撤职,前后拿出来,陈国瑞的心理防线立刻全面崩溃。这就是曾国藩要在私室规过的好处,这里面有充分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到了这个份儿上,陈国瑞终于沉不住气了,跪下来跟曾国藩彻底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曾国藩不动声色,仅用两篇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就彻底收服了这员悍将。
所以曾国藩的“扬善于公庭”之所以说得底气十足,是因为他“规过于私室”的艺术已经炉火纯青!
第四,勇于扬善对自己来说也是种修行,会慢慢地使自己胸襟扩大,这才是种做大事的胸怀。
曾国藩常在家训里教育弟弟说:“媢嫉倾轧,从古以来共事者,皆所不免。吾辈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耳。”《曾国藩全集·家书》“薄责人”就能“躬自厚”,是说少苛责别人,少议论别人短处,多见别人长处,这样就能使自己达到更大的境界。这个“自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