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对外用兵(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扬州返回杭州,徐灏婉拒朋友们的邀请,把注意力放在了安南国,而此时朝廷的注意力也聚焦在了安南国上。

洪熙元年,权理安南国事胡汉苍上表庆贺大明天子登基为帝,并称陈朝宗室子孙绝灭,自称是国王外甥,受到群臣的拥戴,请求受封安南国主位。

朱高炽对此表示怀疑,安南陈朝传承了数百年,怎么可能断子绝孙?而明朝对安南的政局也并非一无所知。

当时徐灏对此不置可否,什么都没做。而朝中群臣担心朱高炽为了树立威望对安南用兵,以自古天朝不干涉属国内政为由,劝皇帝息了念头。

初即位的朱高炽从善如流,使得大臣们安心不已,朝廷遣使前往安南调查,大约受到了殷勤款待,胡汉苍又召集安南群臣联名向朝廷上书,最终就和明知倭国权臣当道却册封幕府将军为国主一样,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然而第二年有一叫陈添平的安南人从哀牢(老挝)进京,自称是前国王陈艺宗的儿子,揭发胡汉苍父亲胡季犛篡位诛杀陈氏,朱高炽顺势派遣御史李錡前往安南调查。

到了今年,连续发生三件事让安南成了朝廷上的热门事件,改变了大臣们的态度。

第一件事是胡季犛害怕篡位的阴谋败露,派人追杀李錡,李錡幸亏有锦衣卫拼死保护,侥幸逃回了云南。

第二件事是安南死敌占城国王罗皑阵亡,安南趁机派兵大举攻伐,新任国主占巴的赖进献白象向明朝求救,请求大明派军队讨伐安南。

第三件事是因安南这些年强占云南边境禄州的领土,引起沐晟的不满,几次上书请求进攻安南收回失地。

书房里,徐灏思索着此事。他面前摆满了两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情报。

可以说越南自从宋朝时期开始,就已经因为民风彪悍屡次战胜大理或苗族等地方势力的军队,从而变得越来越桀骜不驯。自称南洋的小天朝,雄心勃勃想要吞并整个半岛。后来更因连续三次战胜了蒙古大军而不可一世。不把明军的战力放在眼里。

若不是大明地大物博,安南不得不在现实下低头。历史上朱棣用了兵,连年造反的安南遂成了明朝的一大负担,最终被迫退兵。

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主体民族的形成,尽管不难吞并他国领地,却很难长久占据。哪怕殖民数百年之久。除了人烟稀少的地方或南北美洲等还处于原始文明的地域,明朝时期的现今各国疆域,到了现代大抵还保持着原样,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以徐灏始终不认为征服朝鲜倭国会有什么意义。

当然该占据的领土是必须要占据的,还得树碑立传给后人留下丰富详实的证据,该打的战争也绝不能手软。

情报显示,安南国在对明朝是否开战的问题上,和明朝大臣一样群臣意见不一。有主战的也有主和的,最终左相国胡元澄认为战争是否胜利要看民心的相背,而胡氏篡位是实,恐主战没有把握。

徐灏很认可胡元澄的想法,民心确实是战争的关键因素。历史上明朝先胜而后败,就是因安南百姓认为明朝军队从正义之师变成了外敌,从举国拥戴变成了举国为敌。

安南太上皇胡季犛是个人物,采纳北江镇抚使阮均之策,不断上表谢罪以缓其师,请求送陈添平回安南继位国主,同时大举征兵整备军队,在关边修筑城池,险要道路设立关卡重兵防守,求战的野心不言自明。

有意思的是随着大明崛起,周边各国都跟着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化学反应,琉球依托明朝统一三国,采取重商主义而繁荣,朝鲜李氏取高丽而代之,灭佛崇儒等等模仿明朝的国策也走向了繁荣。

安南胡氏也是如此,胡季犛和后世越南一样很善于学习中原王朝,强制发行纸币,铜币同来购买明朝商品。

统一了度量衡,在全国各市场设立市监,统一规定外国商船的商业税。学习明朝开辟运河修建官道,在沿途设置驿站。

收土地为国有,立法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贵族豢养家奴农奴,改革税收制度;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算术考试,废除大量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用讨论政治的策文代替。

胡季犛对儒学的看法,让徐灏非常非常的感兴趣,他手里有一本胡季犛编写的“明道书”,该书共十四篇,将周公称为先圣,孔子称为先师,对论语中的四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称韩愈为盗儒,对程朱理学进行抨击,认为他们迂腐,一味抄袭剽窃古人的东西。

徐灏叹了口气,胡季犛对儒家的看法和他可谓是不谋而合,主体民族的渐渐成形,就和朝鲜一样,都开始致力于本国文字的创造和推广。

这一点胡季犛明显心急了,朝鲜是在全面尊崇明朝儒家的氛围下,创造出了朝鲜文字,没有引起大明士林的敌视。而胡季犛对于程朱理学的反感,土地政策和家奴政策以及科举的改变,不但触犯了大多数贵族的利益,也触犯了众多读书人的利益,使得改革遭到陈朝遗老以及儒者的一起抵制。

现在安南很多人一直试图推翻胡季犛父子的统治,逼迫胡季犛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全国范围内搜捕反对者,弄得国内人心惶惶,如此一来改革陷入了停顿,普通百姓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加上贵族地主的不断挑唆,最近又大规模的征兵,加重赋税建造军事设施,无疑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全国上下都对胡氏不满。

最要命也最致命的是得罪了明朝文臣们,倒霉的赶上了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明,不然假以时日,安南的改革成果将不亚于朝鲜。

朝中一些大臣们认为胡季犛冒犯了先贤,妄改科举属于大逆不道,一扫去年反对用兵的态度,改为积极建言出兵。

徐灏有些失望也很是庆幸。他之所以一直不敢碰触科举这一块,就是怕遭到强烈反弹,一旦成了众矢之的。以他的身份权势太容易被有心人诋毁了,权臣的下场要么挟持皇帝要么被满门诛杀。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