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林口伏击战”很快成为最高统帅部大力宣传的一次重大胜利。开战以来,除了密山和海拉尔守军曾进行顽强抵抗之外,从大部分战线传来的都是崩溃、撤退和逃亡的坏消息,中华共和国太需要英雄事迹的感召了。即使是英雄的密山守军,也不曾一次击毁65辆苏联坦克,其中甚至包括10辆号称“不可战胜”的T-34,亲身指挥战斗的我们完全有资格骄傲。但是现在根本不是骄傲的时候,因为即使消灭了整整一个苏联坦克师,还是不能解除哈尔滨的包围。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后续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只是暂时停止了前进,随时可能恢复对林口的包围;从东面威胁牡丹江的苏军已经增加到五个师以上,至少配备有90辆坦克,伊尔-2和佩-2机群正在昼夜不息地对牡丹江进行轰炸。对于我们这支孤零零守卫牡丹江北大门的装甲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牡丹江大桥的安全,这座大桥由牡丹江战役集群最后的预备队把守,是我们与牡丹江之间唯一的通道。如果苏军夺取了这座大桥,林口与牡丹江的一切联系就都中断了,不可能再有任何补给,牡丹江周围的任何辅助防御阵地都会失去意义。
伏击战结束之后,北方突击集团的剩余兵力罕见的得到了长达三天的休息,倒不是因为牡丹江司令部不想让我们打仗,而是因为我们实在无仗可打。从松花江中游向林口推进的苏军本来包括一个坦克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一到两个步兵师,但自从那个坦克师被全歼,剩余的苏军好象都被吓破了胆,停留在林口以北30公里左右不敢前进,我军也在那里修筑了一道反坦克壕,就这样遥遥对峙着。现在牡丹江周围的战线异常复杂,究竟是苏军在我军战线中形成了巨大的突出部,还是我军在苏军战线中形成了突出部?地图上犬牙交错的,难以分辨,唯一能够确知的就是我们随时可能被消灭。是的,即使消灭了敌人一个坦克师,我们仍然处境危险,甚至比原先更加危险,因为苏联人肯定会从别的战线上调更精锐的部队来对付我们。这次是一个坦克师,下次或许就是两三个坦克师配上炮兵师,说不定还加上遮天蔽日的“施图卡”机群。北方突击集团与牡丹江之间的交通线有80公里之遥,西侧是奔腾的江水,东侧是巍峨起伏的山地丘陵,铁路和公路就像绵延不绝的丝缕,随时可能被某支突然冒出来的苏军小部队砍成两段。“其实我们一直是一支孤军,从离开牡丹江以后就是这样。”田昊非常悲观地评论道,“如果上级不允许我们撤回牡丹江,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被消灭。”
无论北方突击集团会不会被消灭,眼前的幸福时光还是要好好把握的。6月13日下午从牡丹江开来的几辆军用卡车送来了许多食品,还有高粱酒、葡萄酒和香烟;第二天送来的报纸上就出现了“林口战役大获全胜”的头条新闻,所有的重要报纸都是套红印刷,仿佛我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共和国日报》的一位特约评论员在头版评论里写道:“林口之战的胜利,是伟大的牡丹江集群为我们带来的希望之光,它标志着苏联法西斯的穷途末路已经不远了,俄国人在战略上的失败,是以在林口这个小城的战术失败为前奏的。”后面还提到了“大本营代表卫明宪中校”和“参谋长田昊中校”的名字,第2摩托化步兵师师长和牺牲的第80师师长也被大肆表扬一番,看的我有点头晕目眩,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把报纸撕成碎片,扔到一边,并且严禁下级军官和士兵们讨论报纸内容——在这种险恶的局势下,在俄国人攻势刚刚开始的时候,奢谈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什么“苏联法西斯的穷途末路”,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中华共和国的宣传机器全面开动起来是很可怕的,过不了两三天,我们的知名度就会再上两三个台阶,甚至直逼“民族英雄”的高度,但愿战争工业机器开动起来也是一样效率。
有趣的是,中下级军官对报纸评论也没有什么正面反应,有些人甚至公开批评:“与其在报纸上疯狂吹嘘我们,倒不如给我们送30辆光永式坦克,或者30门自行反坦克炮,我们可以一直把俄国人驱逐到松花江下游去。某些中国人一向说的多,做的少。”我不停地给牡丹江和哈尔滨发电报,请求援助以下物资:至少30辆坦克,如果不是光永式,至少也是27式,千万不要薄铁皮的20式;25门37毫米以上反坦克炮,最好是57毫米,用来构筑一个稳固的反坦克阵地;50支反坦克枪和枪榴弹,主要用来对付BT坦克,这种坦克经常穿过我军防线的空隙,向司令部、补给线和后勤基地渗透;迫击炮越多越好,主要用来反制敌摩托化步兵,尤其是对乘坐军用卡车的摩托化步兵,大口径迫击炮往往有奇效;高射炮也是越多越好,口径不用太大,数量一定要多,最好调两个防空营来,对付可能出现的伊尔-2和“施图卡”。至于野战榴弹炮倒是不缺,我们现在还有90门,用来保卫林口小镇已经绰绰有余,而且从50毫米到138毫米的各种口径一应俱全。弹药、油料和医药也比较充足,牡丹江集群在林口、宝林都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后勤仓库,光是供给27式坦克的专用汽油就有250吨以上,足够一直打到依兰或鸡西。牡丹江司令部一直对我们的电报不置可否,不停地许诺“很快就会有很多的补给物资”,其中还包括“装备37毫米火炮的新式坦克”,看到“37毫米火炮”这几个字我就快气昏了——那不就是改良版的20式轻型坦克吗?我在松花江拖拉机厂亲自监督过这种坦克的生产,工人们把粗制滥造的15毫米钢板挂在炮塔前方作为“加强装甲”的场景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这种坦克恐怕只比BT快速坦克略强,俄国人是拿BT用做侦察、突袭、渗透等辅助功能,我们却拿20式做主攻,谁强谁弱真是一目了然。一星期之前,我还对改良型的20式坦克有一线希望,但是亲眼看到苏联T-34坦克的庐山真面目之后,我的信心彻底崩溃了。从6月13日晚上开始,我不停地诅咒发明T-34的苏联工程师,祈祷T-34这种怪物从来没有存在过;如果T-34不能在一夜之间从世界上消失,那么就让我们的光永式坦克在一年之内堆满所有工厂吧……
伏击战结束后两小时,两辆保存最完好的T-34就被小心翼翼地运到了林口镇中心的广场上,一群装甲指挥官立即像饿狼一样围了上去,像观看来自新大陆的珍稀动物一样打量它的每一寸装甲、每一个螺丝、每一颗铆钉。T-34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炮塔偏向车身前方,炮塔前沿和车身前沿的距离很小,与常见的坦克不同;其次是它倾斜放置的正面装甲,虽然厚度只有45毫米,但由于有45度倾角,相当于70毫米防御度,真是恐怖之至。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