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自己
大自然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永恒地运转着各种试验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将100多种元素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数量组合在一起,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约100万种动物、50万种植物以及无数的微生物。
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如果仅仅从猿人出现的时间开始算起,制造人的实验最少也已经持续了20万年。有如此久远的岁月在身后衬托,还有相对于其他创造物的优越在眼前展现,作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事情远远不止如此。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人这件产品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变成“成品”,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成品,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看见自己所属的物种变成“成品”的那一天。每个人实际上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自己作为“半成品”的状况,所以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超越进化的自然进程而提前变成“成品”,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变成神。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怪物的产生倒是真有夺造化之功的味道,但这个物种却不仅不是成品,连人这种半成品都不如。
大自然实验室的制造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过程,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其惨烈之状尤甚于铁矿在烈焰中被冶炼成铁、再冶炼成钢。这些难受的记忆,会隐藏在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某些基因上,一代一代延绵不绝地传下去。千万年下来,也不知道积累得有多厚了。
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大约是知道人类的这一困境的,所以他告诫众生说:人成即佛成。
应对做人的困境,大约有两种线索可寻。一种是,由于遗传的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经常呈现家族式传承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家族里,上一辈的应对方式,会被下一辈继承。典型的例子是各种心理障碍的家族遗传倾向。《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中,叔本华显然就传承了她母亲的应对方式。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却与“思想的家族”有关。思想的家族指的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书中的菲利普和叔本华,实际上就同属一个思想家族。我们无法知道,是因为菲利普有着跟叔本华相似的经历,就借用了叔本华现成的功夫来防御,还是因为他先借用了叔本华的功夫,然后就变得越来越“叔本华化”了。我们知道的是,二者相互加强是肯定的。
在每一种思想周围,都聚集着一些用这样的思想武装了的人。这些思想具有魔术般的强势,先入为主地占据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扮演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柱的角色。思想虽然只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人生死相许。这些人以为这些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这有这本书为证。菲利普为了摆脱欲望的控制,求助于叔本华,结果变成了只有思想的怪物。在朱利斯的治疗小组中,他一开始扮演的是被叔本华“治好”了的角色,并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帮助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喜欢他,他自己也没有真正远离痛苦。后来,在他的作为人的情感,准确地说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情感被激活之后,叔本华的思想大厦坍塌了,一个真正的人诞生了。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我一直都梦想写几本心理小说。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我们在美国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为一个读书小组的活动,曾经与亚龙每周见面一次,读他正在写作中的书,谈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她记录了一些他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令人神往。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治疗界的专家们,也能把他们的学问以心理小说的形式,跟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跟普通读者分享。
深刻与深情《弗洛伊德游记》代序
://。cn中国心理教育网
二十多年前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首次读到对弗洛伊德的介绍,觉得此人把别人想说、但却不敢说的话都说了。那时年轻,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乏勇气,所以也觉得没什么。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动机,竟然把那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抄了下来,经常翻看;当然那些文字实在太少了一点,不足以满足一个还算好学的年轻人的求知欲,于是就走访了武汉几所最大的图书馆,寻找弗洛伊德的书,全被告知没有,原因就不必说了,因为说起来有些无趣。以后间接地从其他书中,如《朱光潜美学文集》等,读到了更多的精神分析的东西,兴趣日增,慢慢地在大学才上了一半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做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师。
那个笔记本还压在书箱的最下层,已是很久没有去看它了。因为有很多第一手的东西可看。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大量弗洛伊德的书籍被译成中文,不敢说全部都读了,只敢说读了大部分。这种阅读,就已经不仅仅是因为兴趣,而且还因为日常工作的需要。
很多中国同行觉得,弗洛伊德的专业文章很难读懂。实际上他的著作的德文原文是很好懂的。有点滑稽的是,好懂这个特点,既导致了很多人对他建立的理论崇拜,也让很多的人反对和讨厌它。与此对应的是,相对论除了难懂还是难懂,却使爱因斯坦除了受尊敬还是受尊敬。这是人性的特点之一:好懂的东西没有了神秘感,你可以任意评判它;不好懂的东西本身就是迷人的,你根本就不需要懂它,你就已经拜倒在它的幻影般的外表之下。
精神分析在世界上的迅速传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弗洛伊德的优美的文字,他本人还因此获得过德语国家的最高文学奖歌德文学奖。难读的原因在于翻译,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而是由于表达习惯上的不同,使得很简单的德语在翻译成汉语后就变得别扭和晦涩。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