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9

相去:相距,相差。《汉书·食货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10

霄壤:天和地,天地之间。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宋·洪适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古文译读:

懂得反省自己的人,他所接触事物都能成为其修身养性的良药;只知道怨天尤人的人,所动的念头就像是伤人的利器样。自我反省可以开辟众多行善的道路,怨天尤人则可以引来诸多恶行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云泥之别。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1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迷津指点:

1

澄潭:清澈的水潭。

古文译读:

万籁俱寂之夜,忽然听到幽远清脆的钟声,沉迷梦境中的人们会因而惊醒;池夜潭静而清澈,凝视浸没其中的明月倒影,会赫然若见肉身之外的又个自我。

这句镌刻在古希腊特尔斐城那座神庙里唯的碑铭——认识自我,犹如支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个人只有学会了反思,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成长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成就自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淡化。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努力做好要做的事情,却往往忽视了自己能做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地认识自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当然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创造力。

人性的大弱点就是乐意看到自己的成绩,而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足。的确,承认自己的不足,总是件极其痛苦,甚至是件丢脸的事。但也由于人性存在着这种弱点,许多本来可以克服的缺点,因为得不到正视而变得更加严重。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把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放在自己生命的第位,勇于反省自己,并深入分析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历史上有许多反省成才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周处。

周处是义兴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县南人,由于缺乏家庭管教,性情十分暴躁。他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村子里为所欲为,到处横行霸道。村子里的人都很讨厌他,并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河里的蛟龙并称为“三害”。

有天,周处看到村子里的老大爷们围坐在起,愁眉苦脸地边叹气,边在议论着什么,于是走过去问:“眼下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为什么大家还愁眉苦脸的不高兴呢?”其中个老大爷看了周处眼,忽然心生计,便慢条斯理地回答道:“不瞒你说,村子里的三害还没有除掉,人们哪来的快乐呢?”周处心直口快,忙问:“我曾听村子里的人说过什么‘三害’,但不知是哪三害呢?”老大爷见状,就回答道:“南山上有吃人的白额猛虎,经常到村子里来糟蹋人畜,这是害;长桥下有兴风作浪的蛟龙,经常闹大水,使庄稼歉收船舶不能航行,这是二害。要问那第三害嘛,就是村里还有欺压乡邻的恶人,弄得人人不得安宁。有了这三害,大家都感到很痛苦,怎么能高兴起来啊!”老大爷说完以后,旁边的人冷眼看着周处,附和道:“这三害真是太讨厌了,不消除这三害,咱们村里就不得安宁!”周处不知道这第三害就是指他自己,见别人看着他,便以为大家认为他年轻勇猛,希望他能除去三害。于是他拍着胸脯说:“这三害算得了什么!我准能够除掉它们!”大伙儿听说周处要除三害,都异口同声地说:“你能够除掉三害,真是天大的喜事!”

周处回到家里,准备好钢刀和弓箭,便上山去寻找吃人的白额老虎。凭着灵敏的身手,周处很快就杀死了白额虎。于是,他又来到长桥边上,打算鼓作气,将蛟龙拿下。他看到蛟龙从水中探出头来,就立即纵身跳入水中。只见周处和蛟龙在水中激烈地搏斗,弄得水花四溅。他骑在蛟龙背上,挥拳猛打。蛟龙会儿浮出水面,会儿沉下水底,而周处始终紧紧抓住蛟龙,丝毫不肯放松。就这样,周处与蛟龙在水中直沉浮了三天三夜都没有上岸。村子里的人见周处去不回,以为他已经死了,便相互表示庆祝。

周处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把蛟龙杀死了。他带着胜利的喜悦,爬到岸上,返回村里。进村,见大家以为自己被蛟龙咬死正在庆祝,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跟猛虎和蛟龙样,是人们心目中的三害之。

自此,周处痛下决心决定改过自新,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又觉得自己年纪偏大,恐怕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周处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吴郡,向名士陆机请教。当时陆机碰巧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希望陆云给他指明条出路。陆云听后,说道:“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现在还年轻,前途无量。只要你能积极地做好人,反省自己以前做的事,就不怕坏名声改不过来。”周处听了陆云这番开导,顿时豁然开朗,精神上得到了巨大的鼓舞。

周处回到家乡,反以前的所作所为,他开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再专横跋扈。他努力做到忠实厚道,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他对老年人十分尊敬,对小孩子尽力爱护。别人求他办事情,他立刻动手去做,定设法让人满意。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热烈赞扬。后来,当地官吏知道了周处这方面的事迹,就推荐他去做了吴国的东观左丞,并最终成为代忠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难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受主观想法或看法的左右,对自己对外界的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走上不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站在无我超脱的立场,客观无情地剖析自我检讨言行思虑。不仅要对自己的品性作风等作反省,也要对眼下所从事的事情进行反省,冷静地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并作出取舍。

中国有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看到庐山的全貌,定要从远处看。培养率直的心胸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超脱主观,挣脱自我,才能真正反省自己,客观地评价自身。而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之。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服生产企业,也是全国16家“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中唯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之,波司登创造了个民营企业的奇迹。

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在总结15年走过的道路时说:“要干大事业,就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制造压力。”对于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言,高德康在波司登已经成为中国羽绒服第品牌后,还经常“晚上睡不着,想心事,常常半夜醒来时身冷汗”。他总是在反省自己,为了些想不明白的问题,他还特意跑到北大清华上了年学。他说:“我总是在听人家讲,听了以后抓住要害,再在实践中去检验,到最后看结果,看到底是不是真的。”高德康只有小学文化,而他现在最大的爱好是百万\小!说。“时间再紧张,学习也不能马虎。平时很少有时间去百万\小!说,有的时候在飞机上看看。在这种学习时间很少的情况下,每个月定要集中三天时间,然后把自己的思路理顺。”高德康正是在这种反省中不断进步,不断加快自己的成长。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成功人士来说,问题不是日三省吾身五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大脑的清醒。松下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每天反省,才能成功。不论成功或失败,实际上都只是种过程。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不必灰心,应该探讨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继续争取成功。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平在27岁时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中餐都吃不起,并露宿公园。

有天,他向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说实话,你的介绍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看到脸尴尬的原平,老和尚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定要具备种强烈的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原平听后,顿时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呢?”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原平接受了老和尚的教诲,他策划了个“批评原平”的集会。集会的目的是让别人能坦率地批评自己,所以他确定了下列三项原则:是集会要使人人都能畅所欲言,所以人数不能多,以五人为限;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有批评的机会,每次邀请的对象不能相同;三是既然是他主动邀请别人来的,别人就都是他的贵宾,定要热诚地招待他们。

切准备好之后,他立刻去拜访几个关系较好的投保户,他诚恳地对他们说:“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大学,因此连如何反省都不会,所以我决定召开‘原平批评会’,恳请您抽空参加,对我的缺点加以指正。”这些人觉得这种性质的集会很有意思,都很痛快地答应了。

原平把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记下来,随时反省自己。随着批评会的定期举行,他发觉自己就像条蚕正在“蜕变”。每次的“批评会”,他都有被剥层皮的感觉。经过次又次的“批评会”,他把身上层又层的劣根剥了下来。随着把身上层又层的劣根剥下来,他在逐渐进步成长。他把在“批评会”上获得的改进用在每天的推销工作中,业绩直线上升。

成就个事业所需要的能力因素太多了,像原平这样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从反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而不断弥补自己的欠缺,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走向成功。而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次又次地犯同个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苏格拉底曾说过:“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有种人,他们动手能力很强,学习能力超群,但是总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从不善于发现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只知道是自己的不足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有的人,也许并不出色,但他们总是可以发现自己哪方面有缺陷,并且知道如何去改变去适应自己的事业,从而不断地走向成功。其实,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我们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又是增强生存实力的条重要途径。个能“三省吾身”的人,必定比那些不认识自己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么,个人应该怎样反省呢?事实上,反省每时每刻皆可为之,而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不过,人在事务繁杂的时候很难反省,因为情绪会影响反省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在深夜独处的时候反省,也就是在心境平静的时候反省。至于反省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有人写日记,有人则静坐冥想,在脑海中把过去的事放映出来检视遍,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真正有效就行。反省也不能流于种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对错不分,这就真的很值得反省下了。

我们之所以要反省自己,是因为反省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个正确的把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做事情时,我们不能仅以兴趣为目标,而是要对自己的能力及特长有个很好的定位,使自己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所取舍,选择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角色去完成目标。对于个年轻人而言,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是我们创业的基础,也是实现自我成功的重要前提。当然,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理想价值观,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到底属于什么类型,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性格特长的职业岗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堂

第10章修省篇(7)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于《白鹿洞书院揭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唐代大文豪韩愈也谆谆告诫他的弟子:“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抱怨别人不如反省自己,崇拜别人不如塑造自己。做人,应该不断地正视自己,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想要自知,须先自省。

拿得起,放得下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古文译读:

清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音,风过之后,竹林归于寂静不再留有风的声音;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时会倒映出雁影,飞过之后水潭里不再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当事情来临的时候,心才会随着活动,当事情结束之后,心也就跟着恢复了原来的宁静。

以幻迹1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2;以真境3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4。

迷津指点:

1

幻迹:佛教术语,意指虚幻的境界。

2

委形: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委,赋予。《列子·天瑞》篇:“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3

真境:是超物质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切物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物我合永恒不变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4

缰锁:套在马脖子上控制马行动的绳索,在这里比喻人世间的互相牵制。

古文译读:

世事变幻无常,不论官位财富权势都是如此,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属于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而已。假如我们超越切物象来看客观世界,不仅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甚至连天地间万物都和我是属于体的。个人必须可以洞察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可以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能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大使命,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摆脱人世间切困扰自己的枷锁和束缚。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1,无了了心2。

迷津指点:

1

上上智:佛教术语。佛教把人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各分为三而为九等。上上智是最高等智慧。

2

了了心:佛教术语。意指晓彻通达,没有疑碍之心。了了,这里作明白理解之意。

古文译读:

山川大地与广袤的宇宙空间相比,只是粒微尘,何况人类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我们的身体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只是相当于个泡影那么短暂,何况外在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说,没有绝顶至高的智慧,就没有洞彻真理的心。

石火光1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2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迷津指点:

1

石火光:原指以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闪即逝,这里引申为人生短暂无常之意。

2

蜗牛角:原指蜗牛的触角,这里引申为地位渺小之意。

古文译读:

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闪即逝,在这种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去争名夺利究竟有多少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就像蜗牛角那么小,在这狭小的地方去争强斗胜究竟有多大世界呢?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古文译读:

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个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1之言也。

迷津指点:

1

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标,后常指说话恰当适用,切中要害。的,箭靶的中心。

古文译读:

只因世俗之人把“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假如己不知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物的可贵呢?”又说:“如能明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的,那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是句至理名言。

人生减省分便超脱了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1,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2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3此生哉!

迷津指点:

1

愆尤:愆,错误过失。尤,怨恨。

2

混沌:原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此处指的是人的本性。

3

桎梏:古代用来锁绑罪犯的刑具,这里引申为束缚。

古文译读:

人生在世能减少些麻烦,就多分超脱世俗的乐趣。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活动,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

本节中总结了《菜根谭》语录中的七句话,之所以把这七句话放在起,是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个真理——拿得起就要放得下。这七句话首先说明高尚君子应该如何面对世事,接着又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算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最后不忘再次劝勉世人想要获得解脱就要懂得克制放下。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来诠释《菜根谭》关于拿起和放下的智慧了!

世界万物既属幻境,又属真境。之所以说是幻境,是因为万物川流不息,没有样能恒久不变;之所以说是真境,是万物皆为真如体,本无差别。基于此,个人既要看得破,也要认得真;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佛教倡导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本意也在于此。这观点可以说是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观的完美总结和诠释:道家提倡出世,所以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耀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看空”。儒学鼻祖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了对荣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体,即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那样的话也就无所谓炎凉了。

这就告诉人们,只要舍弃私心,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奋斗,就不怕人去楼空或人走茶凉之类的落寞。这点对今天有定地位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有些人现在身居要位,旦从岗位上退下来,就发出人走茶凉的感慨,殊不知“世态炎凉”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真能做到公而忘私,心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人有“我执”,就会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有贪念;有贪念,就会因求之不得而心生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消除烦恼,首先要从破除“我执”开始,做到“人无我”。这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历史上,凡是德行高尚之仁人义士,都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不二标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是很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